首页 > 最新动态 > 《重庆行政》刊发重庆市商务委主任章勇武文章:干字当头 改革创新——为奋力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局面贡献商务力量
最新动态
《重庆行政》刊发重庆市商务委主任章勇武文章:干字当头 改革创新——为奋力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局面贡献商务力量
2025-09-30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商务合作成势见效


图片
川渝两地商务部门聚力“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推动市场一体化、开放一体化、创新一体化,商务领域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对外开放更具成效、惠民利民更加可及、合作基础更加坚实。


01
围绕“联动促销”推动市场一体化



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川渝两地以此为契机,携手共建富有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消费吸聚带动力、资源配置力、创新引领力、品质支撑力持续增强。一是打造巴蜀消费新地标。合力建设地标性商圈,解放碑—朝天门、来福士购物中心、春熙路商圈、成都IFS等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共同发布65个高品质消费新场景、成渝双城核心商圈指数和成渝一小时经济圈消费指南,“江崖街洞天”“低空经济新站点”等消费场所吸引力显著提升。2024年,重庆接待入境游客128万人次,同比增长184%;川渝两地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带动全国超过10亿人次来川渝畅游,“双城生活、同城体验”在川渝两地正在成为现实。二是激活巴蜀消费新动力。做靓“渝悦消费”“蜀里安逸”等特色消费名片;协同举办“川渝好物进双城”“丝路巴蜀·锦绣川渝”等超100场主题活动,拉动消费超30亿元;川渝共获评“中华老字号”88个,重庆连续4年位居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推出惠民促销补贴政策,稳定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带动限上新能源汽车、家电零售额快速增长。三是培育巴蜀消费新品牌。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形成首发带首展、促首店、落总部的联动效应,2000余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在渝蓬勃发展;持续打造“不夜重庆”时尚IP,培育重庆美食“渝味360碗”,打造重庆特色“伴手礼”品牌,重庆火锅、重庆小面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3000亿元、500亿元。

02
围绕“抱团开放”推动开放一体化



以高水平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合力打造内外贸协同并进的区域样板,共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是携手拓展国际市场。成立成渝RCEP跨境贸易中心,赋能川渝造产品出海;开展“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2024年“渝车出海”带动汽车出口量、出口值分别增长30%、32%;迭代优化“渝企出海”服务平台,助力川渝企业拓展全球经贸“朋友圈”;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进出口与市场采购贸易出口成为新增长点。二是共同打造对外平台。协同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重庆培育首批5个示范基地和8个示范项目;成功举办西洽会、西博会、驻川渝领事馆和涉外机构走进“双圈”活动,有效增进国内外市场交流;推动涪陵与眉山共建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获批设立涪陵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三是合力优化开放环境。共同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外商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制定《推进川渝商务领域政务服务合作行动方案》,推动行政许可事项数量、名称、办理流程和服务标准等规范统一,实现川渝通办事项清单中商务领域5个事项落地、3个服务事项互认;两地自贸区法院开启司法合作共建,签署《川渝自贸区司法合作共建协议》,联合发布《诉讼指引》《典型案例》,促进裁判尺度统一。

03
围绕“协同改革”推动创新一体化



共同打造具有川渝辨识度的市场规则体系,西部领先、全国进位的改革创新成效有力展现。一是深化联动创新。成功举办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8个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创新案例;“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获评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成功召开川南渝西自贸协同改革联动创新联盟工作推进会,签署《联盟扩盟框架合作协议》,深化川南渝西毗邻区域协同开放;加快探索陆上贸易规则,2024年签发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单9624票、增长64%。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川渝共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重庆形成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成果180余项,其中24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作为中国代表在世贸组织总部分享经验,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在商务部评估试点省(区、市)中排名第2;扩大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覆盖面和影响力,重庆成为中新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城市,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347个、金额260亿美元,中新跨境融资项目283个、金额217亿美元。三是衔接跨区域规则。川渝商务部门共同签署《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发起川渝直播电商生态链共建倡议,推进川渝直播“双基地”共建计划,壮大川渝特色产品网销规模,2024年,重庆网络零售额2282亿元,同比增长14%;建立川渝生活必需品联保联供协作机制,确保两地农产品流通及供应有效衔接;成立川渝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盟,共同发布《深化川渝农批市场协同发展共同宣言》,成功举办三届川渝农批市场联盟产销对接大会,促进川渝优质产品双向流通;成立蚕桑产业联盟、会展联盟、双城消费服务联盟等合作载体,推动川渝产业特色化发展。


当好“三个角色”


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建设新局面


图片
经过5年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变为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协作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进入了相互赋能、深度融合、量质齐升的新阶段。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我们将当好“三个角色”。


01
当好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



川渝两地是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区域,正加快打造全国区域发展“第四极”。我们将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招商,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协同强化产业配套、平台共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全面推进数字商务建设,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02
当好高品质生活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拥有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辐射带动周边近4亿人口,市场规模和腹地规模庞大。随着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持续激发,将有力促进消费空间优化升级。我们将聚焦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更多城市名片,着力提升重庆美誉度影响力,更多地吸引国内外消费者,更好地聚人留人;创新消费模式、消费业态,用好川渝山水、人文资源,激发城乡消费活力;面向各类消费群体,拓宽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水平整体提升;扩大优质消费供给,建设国际知名商圈、提升特色商圈、打造商业名街名镇,培育消费品牌和载体,创造更多高品质、多元化的消费空间,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03
当好高水平开放的“前沿地”



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眼畅通国际国内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紧盯向西向南开放打造标志性成果;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平台载体,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产能合作,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成渝地区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促进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


聚焦重点任务


奋力打造

全国高质量发展“第四极”


图片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2个5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锚定打造全国区域发展“第四极”目标,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坚持干字当头,突出改革创新,全力推动商务领域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不断跑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度。


01
共同发力打造
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样板



坚决贯彻党中央对做强国内大循环的统一部署,着力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机结合,实现内外贸互联互通、相互促进。一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等细分领域实现突破,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破除区域显性、隐性壁垒。二是共同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强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推动内外贸产品同标同线同质。三是协同共建川渝市场对接平台。拓展川渝农批市场联盟规模、搭建川渝农产品流通载体、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推动“川渝通办”商务领域事项互办互认。四是加快完善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协同共建国家战略生活物资保供基地、建立市场异常波动情况联合处置机制,更好服务国家储备体系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生活必需品供应链枢纽建设。

02
共同发力打造
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今年以来,党中央已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十五五”期间加强两地消费合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一是共同激发消费新潜力。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充分利用川渝两地具备消纳全球优质消费品的巨大潜力,协同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联动推出消费促进政策。二是共同培育消费新场景。围绕川渝地域特色产品、美食、文化、旅游等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场景共建、活动共办,联合打造“渝悦消费”“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协同推进服务消费发展,合力壮大“首发经济”,打造“成渝消费”全新IP。三是共同培育消费新业态。协同培育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体旅游、国货“潮品”等消费增长点。

03
共同发力打造
向西向南对外开放枢纽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川渝两地“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重大使命,需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担起“增长极”和“动力源”的时代使命。一是协同共建高能级开放平台。持续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共同探索陆上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扩大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辐射面,深化四大重点领域合作,促进项目数字化绿色化合作;推动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政策叠加、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持续提升西洽会、西博会影响力。二是共同提升对外贸易合作质量。着力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联合拓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国际合作园区经贸合作渠道,合力开拓东盟、中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打响川渝品牌国际知名度;协同推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积极培育数字文创、动漫电竞、体育赛事等新兴产业。三是共同推进双向投资提质增效。持续开展“双城行”系列活动,加强招商引资协同联动,深化对外投资促进合作。

04
共同发力推进改革创新
争取国家政策赋能



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规则,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创造引领商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有序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项目。围绕消费、流通、开放等重点领域,共同推出一批互惠程度高、辐射效应大的项目,抢抓国家编制“十五五”有关规划的重要窗口,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二是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协同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开放,推进贸产融合发展,开展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改革和标准化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合力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进出口规模。三是推动形成更多首创性、集成式制度创新成果。围绕贸易投资、产业协作、平台共建、营商环境等关键环节,联动开展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共同争取国家层面放权赋能和先行先试。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